2025年6月,秦皇岛市某县卫生院的诊室里。25岁的医生小郭专注地忙碌着,一通来自市红十字会的电话意外打破了平静——“配型成功了!”电话那头的消息让他难掩惊讶:“真的吗?”这声疑问像投入湖心的石子,瞬间勾起了四年前的记忆:2021年填写的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,竟真的在四年后变成了连接生命的纽带。电话里肯定的声音,也将惊讶渐渐化为一份厚重的责任。
小郭在学医时就对血液病充满探索欲,课本上早已熟悉“造血干细胞捐献”的意义,当这份使命真切落到自己身上时,那些文字有了温度。“我清楚捐献的流程,也知道对身体没有影响,所以电话一打来就立刻答应了。”小郭的话朴实直白。
捐献过程并非十分顺利,随后的体检带来了小插曲,有一项指标略微超出标准。为了能够顺利捐献,小郭毫不犹豫地制定了严格的调整计划。卫生院外的小路,成了他每日锻炼的场地;餐桌上的饭菜,也悄悄告别了油腻,半个月后,他成功减重六斤,再次体检时所有指标都达到了理想标准。减掉的六斤,是他对那位未谋面的患者的第一份心意。
7月23日,小郭坐上了前往石家庄的列车。动员剂注射后,腰腿的酸痛感如期而来。他笑着说:“有点腰疼腿疼,不过早就有心理准备,不算什么事儿。”
7月28日,四个多小时里,在仪器的低鸣声中,血液从他体内流出,经过分离后又缓缓回流,珍贵的造血干细胞被小心留存,像是精心挑选出的“生命火种”。
采集顺利完成,郭伟烨正式成为中华骨髓库第20661例、河北省第868例、秦皇岛市第5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
一次偶然的应允,一场坚定的奔赴,医生小郭用平凡的行动完成了对生命最深的致敬。那袋温热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,就像黑夜中传递的星火,虽不耀眼,却足以穿透绝望,为濒临熄灭的生命重新点燃希望之光。